2024-08-05 10:28:22 | 立志愿
1、在黑龙江2022的桂林信息科技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理科分数线是344,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在70666;立志愿
2、在广西2022的桂林信息科技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理科分数线是347,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在140866;
3、在陕西2022的桂林信息科技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理科分数线是353,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在125600;
4、在湖北2022的桂林信息科技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物理类分数线是412,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在125245;
5、在河南2022的桂林信息科技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理科分数线是422,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在283237;
6、在四川2022的桂林信息科技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理科分数线是427,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在184963;
7、在湖南2022的桂林信息科技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物理类分数线是432,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在144075;
8、在河北2022的桂林信息科技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物理类分数线是434,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在172120;
9、在云南2022的桂林信息科技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理科分数线是435,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在93926;
10、在江西2022的桂林信息科技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理科分数线是441,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在127792;
序号 | 专业名称 | 年份 | 省份 | 科目 | 选科 | 最低录取分数 | 最低位次 | |
---|---|---|---|---|---|---|---|---|
1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22 | 黑龙江 | 理科 | - | 本科二批A段 | 344 | 70666 |
2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22 | 广西 | 理科 | - | 本科二批 | 347 | 140866 |
3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22 | 陕西 | 理科 | - | 本科二批 | 353 | 125600 |
4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22 | 湖北 | 物理类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本科批 | 412 | 125245 |
5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22 | 河南 | 理科 | - | 本科二批 | 422 | 283237 |
6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22 | 四川 | 理科 | - | 本科二批 | 427 | 184963 |
7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22 | 湖南 | 物理类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本科批 | 432 | 144075 |
8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22 | 河北 | 物理类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本科批 | 434 | 172120 |
9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22 | 云南 | 理科 | - | 本科二批及预科 | 435 | 93926 |
10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22 | 江西 | 理科 | - | 本科二批 | 441 | 127792 |
11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22 | 安徽 | 理科 | - | 本科二批 | 449 | 147453 |
12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22 | 海南 | 综合 | 物理必选 | 本科批 | 501 | 32015 |
13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21 | 黑龙江 | 理科 | - | 本科二批A段 | 342 | 62760 |
14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21 | 陕西 | 理科 | - | 本科二批 | 371 | 107092 |
15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21 | 河北 | 物理类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本科批 | 413 | 162888 |
16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校本部) | 2021 | 天津 | 综合 | 物理必选 | 本科批B段 | 441 | 44838 |
17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21 | 云南 | 理科 | - | 本科二批及预科 | 445 | 86160 |
18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21 | 江西 | 理科 | - | 本科二批 | 451 | 108405 |
19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21 | 重庆 | 物理类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本科批 | 455 | 75673 |
20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21 | 广东 | 物理类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本科批 | 476 | 167551 |
21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20 | 广西 | 理科 | - | 本科二批 | 384 | 108157 |
22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20 | 黑龙江 | 理科 | - | 本科二批A段 | 385 | 63103 |
23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20 | 甘肃 | 理科 | - | 本科二批 | 394 | 71652 |
24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20 | 湖北 | 理科 | - | 本科二批 | 411 | 113540 |
25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20 | 重庆 | 理科 | - | 本科二批 | 427 | 76204 |
26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20 | 湖南 | 理科 | - | 本科三批 | 448 | 122465 |
27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20 | 河北 | 理科 | - | 本科批 | 455 | 156642 |
28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20 | 天津 | 综合 | 物理必选 | 本科批B段 | 457 | 44012 |
29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20 | 四川 | 理科 | - | 本科二批 | 461 | 153053 |
30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20 | 云南 | 理科 | - | 本科二批及预科 | 462 | 77097 |
31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20 | 江西 | 理科 | - | 本科二批 | 481 | 88147 |
32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19 | 广东 | 理科 | - | 本科批 | - | - |
33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19 | 广西 | 理科 | - | 本科二批 | 374 | 110211 |
34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19 | 黑龙江 | 理科 | - | 本科三批A段 | 389 | 66938 |
35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19 | 湖北 | 理科 | - | 本科二批 | 404 | 111573 |
36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19 | 甘肃 | 理科 | - | 本科二批 | 405 | 75278 |
37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19 | 河北 | 理科 | - | 本科二批 | 419 | 162253 |
38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19 | 湖南 | 理科 | - | 本科三批 | 429 | 119574 |
39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19 | 河南 | 理科 | - | 本科二批 | 433 | 209699 |
40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19 | 重庆 | 理科 | - | 本科二批 | 439 | 80176 |
41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19 | 安徽 | 理科 | - | 本科二批 | 446 | 131425 |
42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19 | 江西 | 理科 | - | 本科二批 | 463 | 88107 |
43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19 | 四川 | 理科 | - | 本科二批 | 473 | 153846 |
44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18 | 陕西 | 理科 | - | 本科三批 | 356 | 124499 |
45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18 | 广西 | 理科 | - | 本科二批 | 357 | 109491 |
46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18 | 天津 | 理科 | - | 本科批 | 381 | 32686 |
47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18 | 湖北 | 理科 | - | 本科二批 | 384 | 115721 |
48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18 | 甘肃 | 理科 | - | 本科三批 | 397 | 81291 |
49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18 | 河北 | 理科 | - | 本科二批 | 401 | 157588 |
50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18 | 河南 | 理科 | - | 本科二批 | 416 | 210923 |
51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18 | 广东 | 理科 | - | 本科批 | 419 | 156061 |
52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18 | 湖南 | 理科 | - | 本科三批 | 419 | 121598 |
53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18 | 重庆 | 理科 | - | 本科二批 | 428 | 78769 |
54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18 | 安徽 | 理科 | - | 本科二批 | 449 | 133361 |
55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18 | 江西 | 理科 | - | 本科二批 | 455 | 88572 |
56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2018 | 四川 | 理科 | - | 本科二批 | 469 | 155854 |
立志愿(https://www.jlzhiyuan.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桂林信息科技学院简介的相关内容。
桂林信息科技学院坐落在山水甲天下的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市。学校前身桂林电子工业学院信息科技学院创建于2001年,2006年更名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2021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本科层次民办普通高等学校,更名为“桂林信息科技学院”。
学校传承、赓续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科专业优势,经过20余年的发展,目前已逐步形成以工为主,电子信息学科优势突出,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经济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本科院校。学校面向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招收本科生,全日制普通在校生16000余人。现已开设信息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商学院、创意设计学院、外贸与外语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学教研部9个二级教学单位34个本科专业。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学校2022届应届毕业生初次去向落实率达到86.9%,学校也连续九年被评为“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突出单位”。
办学定位。学校将坚持立足桂林,服务广西,面向电子信息产业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建成以工为主,电子信息学科专业优势突出,工、管、文、理等学科协调发展,办学特色鲜明,区内一流、区域内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校园环境。目前学校位于桂林市临桂新区的新校区42万平方米校舍已全部封顶,校区按照山水校园、人文校园、智慧校园的建设规划进行打造,2023年秋季学校将整体搬迁至临桂新区新校区办学。
专业建设。学校秉承“面向行业、技术引领、能力导向”的专业建设理念,始终以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电子信息+”为抓手,大力推动新工科、新文科、新商科建设,构建起“大数据与网络安全、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数字创意设计、信息化管理、国际商务与服务”等六大专业集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群为广西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首期试点专业群。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网络工程、市场营销6个专业获批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市场营销四个专业被列为广西民办高校重点支持建设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云计算和服务器应用》、《逆向工程技术》等10门课程被认定为自治区一流本科课程。
平台建设。学校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建立了6个不同学科类别的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学生在各级各类学术科技竞赛中屡获佳绩。其中,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一等奖2项;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铜奖2项;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2022机甲大师全国赛超级对抗赛一等奖1项;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全国决赛银奖1项。学校创新创业学院被评为广西高校“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自治区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被央广网评选为“2022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范高校”。
人才培养。作为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员,学校坚持“以终为始、产出导向”的办学理念和“学生中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思想,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为发力点,紧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全面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致力于培养专业知识结构合理、工程实践能力卓越、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学校与亿纬锂能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横跨新能源和智能制造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代产业学院“桂林信科亿纬锂能现代产业学院”,大力实施项目式教学和“3+1”校企联合培养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构建了学校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机制,校企深度合作企业达100余家,获35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学校5次被评为“广西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4次被评为“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突出单位”。
师资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800余人,博士30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40%、硕士学位及以上教师占比56%。教师中有全国模范教师1人、“八桂学者”1人、广西优秀专家1人、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1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1人、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1人、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杰出人才支持计划1人、广西高校骨干教师培养计划2人。学校被新华网评选为“2022年度品牌影响力民办高校”
国(境)外合作与交流。学校与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芬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众多高校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开展形式多样的本科和硕士留学、游学、交换生、海外实习等项目。
学校开设了ACCA(国际注册会计师)、CMA(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法国CAFA侍酒师等国际认证课程,供有兴趣的同学选择学习。
奖助学金。为激励品学兼优的学生,树立优良学风,学校设立了各类奖学金,其中特等奖学金10000元/年,一、二、三等奖学金分别为6000元/年、3000元/年、1500元/年,国家奖学金8000元/年,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奖学金5000元/年。
展望未来,学校秉承“自强、力行、求实、创新”校训精神,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发展战略,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和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进转型发展,全面提高办学质量,不断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逐步将学校建设成为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2024-12-17 17:35:11
2024-12-17 08:56:41
2024-12-18 20:32:36
2024-07-09 11:05:47
2024-06-29 16:21:56
2024-09-14 04: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