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2 07:34:30 | 立志愿
高校招生进到录用阶段,填报志愿即将开始。怎样选一个比较好的专业和一个满足的高校, 各界权威专家陆续出新招,有些人提议“大学本科选好学校,硕士研究生选好导师”,有些人说“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有些人坚持不懈“选择城市很重要”。据介绍,国家教育部在大学专业设定调整工作中,适用高如果想在大学期间转系,那么你现阶段所属技术专业的成绩务必做到全部技术专业的前10%之内。
才还有机会,并且只有一次机会。例如这几天在网上十分火热的广东某选科“物理学 有机化学 微生物”的理科学霸,在提前批次录取填写了北理工,由于服从调剂,一个纯理科被调济进了文史类试验班,他未来要转系,难度系数或是有点儿高,但是他是尖子生啊,进技术专业前10%应当不会太难。此外技术专业难以的以及如南京师范大学、武大、南开大学和广东医学院等著名985高等院校。
一般来说都只有一次转系的机遇,如南京师范大学尽管有2次机遇,但必须提前完成三门准入条件课程内容的学习培训,获得八个学分制之外,自身转系前所属的技术专业学分绩点务必在4.0之上。校主动服务战略、地区社会经济和产业链发展需要,推动工程教育、新医科大学、新农科、新文科基本建设,加设文科理科、理工学院、医工等穿插结合的新专业。
在其中,工学专业提高“一枝独秀”,都是对中国制造发展战略规划的回复。并且,加设工学专业,已展现一个趋势性。据调查,到2025年,国内制造业十大领域优秀人才总产量将贴近6200数万人,专业人才空缺约3000万余,空缺率达48%。特别注意的是, 2022年浙江省高校新增加办理备案大学本科专业名册中,共涉及到26所高等院校,新增加最多的是都是工学专业。
为什么要知道中国制造2025?
图11946年-2012年各国制造业综合指数趋势图
这张图是“制造强国战略研究”课题组依据由4项一级指标、18项二级指标构成的制造业评价体系测算出来的,揭示出各主要工业国制造业强弱水平。从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制造业水平与美、日、德三国相比有较大差距,与英、法、韩处于同一水平。鉴于我国制作业面临着很严峻的国际竞争形势,国家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提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十年行动纲领。“第一次”三个字正说明这项政策的意义有多大。
图2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的国家战略
同学们填报志愿不能不关注国家政策的导向。一定程度上,国家是依靠政策治国的。政策就是经济发展的指挥棒。不关注国家政策的导向,怎么知道什么行业有前景,什么行业增长衰落呢?我们必须明白一件事,那就是大学专业的设置、招生计划的安排乃至课程设置还处于计划经济的僵化思维之中。我们的大学不能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和产业发展前景及时淘汰过剩专业(关于这个问题,以后我还会详细说明)。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国家政策所指向的趋势。那么怎么结合《中国制造2025》填好志愿呢?下面,请听我分析。
中国制造2025的内容是什么?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用“一二三四五五十”概括了中国制造2025的内容。
所谓“一”,就是一个目标,我们要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去转变,最终要实现我们制造业强国的一个目标。
所谓“二”,就是通过两化融合发展来实现这个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来引领和带动整个制造业的发展,这也是我们制造业所要占据的一个制高点。
所谓“三”,就是要通过“三步走”的一个战略,大体上每一步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来实现我们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目标。
所谓“四”,就是我们确定了四项原则。第一项原则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第二项原则是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第三项原则是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第四项原则是自主发展和合作共赢。
所谓“五五”是有两个五,第一就是有五条方针,即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和人才为本。还有一个五就是实行五大工程。第一个就是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工程;第二个就是强化基础的工程,我们叫强基工程;第三个是智能制造工程;第四个是绿色制造工程;第五个是高端装备创新工程。
最后就是以下十个领域,
图3中国制造2025提出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
此外,还不能不提到第四次工业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3D打印,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工业一体化为代表,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无人控制技术,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以及生物技术为主的全新技术革命。《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抢占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技术高地。
解读中国制造2025与工学类一级学科的联系
工学大类中哪些一级学科与《中国制造2025》契合呢?我选取了12个一级学科,以供参考。不是说其他工学类一级学科就一定和中国制造2025的内容毫无关系,而是这12个专业与中国制造2025的联系较为紧密。
序号一级学科名称可选就业领域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制造、大数据、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学工程、航天航空装备
2控制科学与工程智能制造、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海洋工程装备与高技术船舶、生物医学工程、航天航空装备
3信息与通信工程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新材料、生物医学工程、航空航天技术
4电子科学与技术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集成电路芯片)
5软件工程智能制造
6机械工程智能制造、新材料、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生物医学及高性能医疗器械、航空航天装备
7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工程装备与高技术船舶
8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学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9交通运输工程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10农业工程农机装备
11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航天航空装备
12材料科学与工程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学及高性能医疗器械、航空航天装备
备注:新能源领域,目前本科期间,仅有少数高校开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等相关专业。
信息技术类专业前景广阔
以作为集成电路为代表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核心的芯片为例,芯片是智能化设备的大脑,没有强大的高端芯片,就没有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我国一年光用在进口芯片上的外汇就超过了2100亿美元,成为单一产品进口最大的用汇领域,甚至超过了整个石油进口所使用的外汇。高端芯片制造能力弱,对我国整个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形成最大的一个瓶颈。解读中国制造2025,我们发现在工业体系智能化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不仅是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领域,还渗透到《中国制造2025》每一个重大发展目标和重点发展领域之中,其他工学类学科也与信息技术存在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在建设制造业强国过程中,信息技术类学科将大有用武之地。
信息领域主要的一级学科共有4个,分别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我认为这四个学科的相关专业应该成为理科考生关注的重点。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你的孩子想读信息技术类专业,选择“两邮两电”也是较好的选择。两邮两电指的是电子科技大学(在成都,简称“成电”,“电子科大”)、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西安,简称“西电”)、北京邮电大学(在北京,简称“北邮”)、南京邮电大学(在南京,简称“南邮”)。
2017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两电一邮”结果
学科序号学科名称教育部学科评估全国排名
电子科大西电北邮南邮
809电子科学与技术A+A+A-B+
810信息与通信工程A+AA+B+
811控制科学与工程BB+B-B+
8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AA-AB-
这四所高校,在教育部信息技术类学科评估排名中名列前茅。“两邮两电”是中国IT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信息技术行业内享有较高声誉。
这里,我要说明一下,大家要参考的学科排名数据最好要以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为准。这次评估共有513个单位的7449个学科参评。该评估结果具有很强的权威性,比网络上某某排名要可信的多。我也要给家长朋友提一个小建议:尽量采用官方数据做参考。教育部等官方机构作为行政主管部门,具有强大的数据获取能力和分析能力,这是一般的商业网站所不具备的优势。
高端装备制造需要相关工程技术类学科大力支撑
飞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方面的核心技术,我国到现在还不掌握。所以工信部部长苗圩指出我们要通过“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和组织实施,促使高端装备制造业取得明显的突破,来引领和带动整个新一轮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要发展离不开机械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船舶和海洋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农业工程等学科的支持。
通过对中国制造2025内容的解读,我们有一个强烈的感觉,那就是:你的孩子也许上不了一个名校,但是选择与上面表格中一级学科有关的专业、特别是表格中排名靠前的学科专业,对未来成才就业也是一大利好。
如果你的孩子能上名校,选择这些一级学科相关专业也是好的选择,这些学科符合中国制造业发展趋势,契合工业革命发展趋势,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立志愿(https://www.jlzhiyuan.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高考填志愿,去西北高校读书的学生多吗?的相关内容。
之前有句话:学得好不如考得好,考得好不如填得好。
如果说高考是“人生中最公平的考试”,但志愿填报又是相对不公平的,对于之前只会埋头苦读的同学而言,填志愿往往是父母能力、见识、阅历的比拼。 立志愿
其实我反观自己当年高考填志愿的结果,是相对不成功的,虽然我的父母也非常重视,但受制于受教育的程度,四处向亲戚打听“什么专业吃香”,然而乱七八糟的建议汇总起来,最终也没有得出什么实际性的建议。
对于地域的选择、学校的名气方面,父母所知不多,对于985/211也没有特别的概念。其实当年分数虽然不算高,但是因为我们省外出读书的人数非常少,所以其实良好的规划的话,是能够去到许多相当不错的学校的。
最终,当时并没有察觉,上了大学之后才逐渐了解到各种差距,以前的同学的志愿都基本都凝结了父母的“认知”,大家往后的发展也迥异。
高考决定的第一学历对个人的影响是长远的,考的分数已成既定事实,但是在这个主观能动性更强的环节,希望能大家能够在分数天花板的范围内,选择到自己最理想的院校和专业。
区域为王—首要考虑的是地理位置
从功利的角度而言,所读的学校对就业的影响是最大的。
大城市经济发达,充满了机遇和挑战,你可以看啥“北京”“上海”的啥“女子”图鉴,让多少“北漂”“沪漂”的白领们看得感慨万千。
其实,无论所就读得学校在何方,大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想去一线城市闯一闯。
除了就业机会之外,二线、三线城市往往生活安逸,生活节奏慢,公平竞争得机会也更少。
如每年春节的时候兴起的“逃离北上广深”的讨论看得人唏嘘感慨,证明大量的年强人都还在北上广深艰苦奋斗。
不同地区接触的氛围和信息开放程度是截然不同的,在发达城市往往身边同学的眼界,老师的优秀程度都较高,连名人专家抽空来讲座也更方便。
大学是学生懵懂无知到接触社会的缓冲,在这个阶段三观逐渐形成,相对而言在大城市能接触的信息、人和事都对学生的影响更积极正向。
另外,如果想要在一个陌生的城市立足,大量志同道合的同学会是你巨大的助力,校友的人脉资源在你的职业生涯的很长时间内,都会有很重要的影响。
所以,择校首选北上广深等,最起码也要选是省会或者相对发达的城市;在综合比较下,宁可优先考虑北上深相对没那么好的学校,再考虑偏远地区的相对好的学校。
当然,也可以结合自家的实际情况,比如说你们家富甲一方或有家业继承,那当然选择回去做土豪啦…
好的学校,伴随一生
学校的影响不用多说,优秀的教师、良好的氛围、身边的同学的素质,对后续人的能力养成影响非常大。
毕业的学校某种意义上会跟你一辈子,优秀的校友资源,是可伴你成长的资源。
清北学生对国家领导人、世界级名人到学校分享习以为常,而偏远地区的学校偶尔有个三四线明星来唱首歌都觉得受宠若惊…
所以首选名气大的学校,985、211的清单里的优先,不光是就业,将来出国和保研的优势大太多。
具体到本人在金融行业从业而言,在这里简单过一下金融行业的强势学校。
以下,仅仅单纯金融就业而言,对其他行业也许并不适用,而且纯属个人看法,可能带有主观色彩,所以仅供参考,如有异议勿喷,并不想引起论战。
绝对优势的四大名校——清北复交
新中国当之无愧的四大名校,你可以经常听到“清北复交”四个字打包出现,通常代表了国内最顶尖的院校、最顶级企业的录用要求、北京上海的强势地理位置以及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好的生源。
目前光是有商科的学院,北大有国发、经院、光华、汇丰,清华有经管和五道口,交大有安泰和高金(中欧是合作办学),复旦有经院、管院还有最近新开的泛海。无论是招生要求,以及就业都堪称国内之最。
金融领域见长的名校——人大+两财一贸
中国人民大学大家非常好理解,拥有很多商科官方学科重点,仅次于清北的生源以及大量体制内的优秀校友,金融专业也是其强势专业,优秀学生就业不弱于清北。
上海财经大学同样代表上海金融中心的强势地位,另外整个学校金融氛围之强,基本整个学校的就业氛围浓且学生非常努力,优秀学生就业不弱于复交,上海金融圈内的校友数量甚至超过复交。
中央财经大学和对外经贸大学同为地处北京的金融行业的强势院校,两所学校的金融行业校友非常多,在行业内认可度非常高,即使在北京有“清北人”的夹击下,依旧每年大量的同学进入金融行业的顶级机构。
传统地区顶级名校
其实大家可以看到我的分类是严格按照地区优先的,并非以下的学校并不如上述院校,主要是因为北上地理位置的优势,前述学校在金融行业的就业和实习更有优势。
但具体到地区,下面的这些学校都是当之无愧的地区龙头。中山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地区性名校还有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暨南大学等院校,在经济学科或者管理学科都具备竞争优势,相当多的校友活跃在金融行业。
其他比如说地区性财经大学如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都曾是行业中领头羊,受制于区域位置如今发展有一定瓶颈,但整体学科优势还在,金融行业内校友众多。
专业辩证看待专业的选择
个人认为,相对地区和学校,专业反而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对于本科生阶段而言。
因为第一到了大学可以争取换专业(有些学校不行,通常得成绩足够优秀),另外就是如果打算深造的话,可以有重新选择机会。
优先选基础学科
所以对未来的工作还没做好规划的,这里建议就是选择基础学科,比如说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
很多人不解为什么这么做,其实是主要在目前教育环境下,本科毕业之后,大家都不知道学了些啥,反而基础学科打的基础是比较牢的,适用面也广,将来深造的时候也会比较受青睐。
选择代表“未来”的专业
根据政府十九大工作报告,2025制造的一些规划,其实还是能看到政府鼓励的一些行业的,比如说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高端制造等,这是代表未来发展会好的专业。
具体到如何选择,可以参考风险投资(VC)关注的行业,人家已经替你筛选好了目前热门的行业方向:互联网、TMT、高端制造、健康医疗、娱乐传媒、节能环保、大消费、教育、物流…
相应可以针对以上的方向选择基础学科专业,将来深造选择细分专业或者读金融商科等塑造“复合背景”。
其实,我们唯一能做的,也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尽量选择不让自己后悔的东西。
实际上,我觉得把握好两点,自己就不会后悔,第一是“自己喜欢”,第二是“足够了解”。
喜欢很简单,也许就是你听到那几个字的适合心灵的一阵悸动,先抛开父辈们希望你“成材”“赚钱”的执念,觉得做这样的事情会开心快乐。
足够了解就是一定了解清楚这个地区、学校、专业,以及将来想从事职业的,不要听人说“有前途”就轻易选择。
而且不管你高考志愿如何选择,你都有机会选择重新来过,毕竟当初我们填报志愿的时候,眼界和知识都有限。
你如果选择了不喜欢的专业,大二的时候可以考虑转专业;如果你选择了不那么喜欢的城市和学校,还可以在考研的时候考更好的学校。
总之,你这次的高考志愿填报虽然很重要,但并不是能够影响你一生的决定,人生那么长,我们还有很多机会。
最后祝大家都能找到心仪的工作,加油!
以上,就是立志愿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考填志愿专业该怎么选?进校后转专业难吗?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相关文章关注立志愿:www.jlzhiyuan.com高考填志愿该怎么选专业?你好、我是文科出身,就文科专业做如下归类:文科生报考专业大盘点文史类专业(9个小类):哲学类、法学类、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政治学类、社会学类、教育学类、中国语言文学类、历史学类、图书档案学类文理兼收类(10个小类):1.外国语言文学类:包括英语、德语、法语、日语、朝鲜语等2.经济学类:包括会计学、金融学、财政学、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3.管理科学与工程
2022高考志愿填报专业参考目录2022年全国高校专业代码大全01学科门类:哲学0101哲学类010101哲学010102逻辑学010103K宗教学02学科门类:经济学0201经济学类020101经济学020102经济统计学0202财政学类020201K财政学020202税收学0203金融学类0203
高考填报志愿时,学校、专业、城市哪一个优先,说说你的看法?前段时间今年的高考刚刚结束,从时间上看现在考生们正忙于估分填高考志愿。如何填报高考志愿是很需要斟酌的一件事,历来都备受关注。填报高考志愿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这其中包括选学校、选专业甚至选城市等等,而在学校、专业、城市这三个因素中,我认为城市是最不需用考虑的因素。因为即便你没能在自己喜欢的城市读读书或工作,但是等你大
怎样选择高考志愿的学校和专业?在高考志愿填报时,有几个重要的问题需要格外注意。以下是一些关键问题的建议:1.了解专业要求:仔细研究你所感兴趣的专业的要求和条件。了解该专业是否有特定的科目要求、录取分数线以及其他入学条件,以确保你符合报考资格。2.考虑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思考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选择与你的兴趣和职业目标相关的专业,这样你在大学期间会更有动力和热情。3.考虑就
高考志愿填报时应该怎么选择专业?我不会直接推荐高考毕业生报考我所在的专业,而是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以及该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发展趋势等综合因素来进行分析和推荐。如果学生对计算机领域感兴趣,且具备较好的逻辑思维和编程能力,那么我会推荐学生报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该专业涉及到计算机系统和软件开发、网络与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等领域,是当今信息化和数字化时代中的核心领域之一。未来
高考志愿该怎么选择专业?1.哲学专业选择这个专业的同学,要么是看破了红尘,要么是家里有钱。如果不打算出国留学或继续读研,就不要考虑了,毕竟实用性不高。2.历史学开了学才知道全班有多少人是被调剂到这个专业里来的。这个专业如果不是特别的喜欢,真心不太推荐高考生报考。如果不小心被调剂到这个专业的话,一定要转专业,不然学起来很痛苦不说,还容易丧失激情。本身历史学就很庄重
高考怎样填报志愿和选专业高考怎样填报志愿和选专业\r\n1高考志愿填报流程\r\n(一)登录指定网页。\r\n网上填报志愿要在省招办指定的网上进行,登录指定网页,打开浏览器,输入网报网址。指定网页一般会印制在准考证上面,或者打省招办办公定电话咨询。\r\n(二)输入用户名和密码。\r\n用户名是考生准考证上的14位报名号数字,第一次登录网上报名系统的初始密码是身份证号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后即
江西美术生平行志愿按联考走,提档是看文化排名还是专业排名?平行志愿按照总分考虑。请看我的详细解释:如果是以前的普通志愿报考方式,招生院校非常看重第一志愿,第一志愿是非常重要的。平行志愿不等于各个志愿没有先后次序、没有第一志愿,但平行志愿与以前的志愿不同的是,只有考生和招生办知道你的志愿顺序,招生院校是不知道的,因此原来只招收第一志愿的大学就无从知道报考它的考生是第几志愿报考的它,因此是
2024-11-08 22:57:03
2025-01-01 23:54:31
2024-12-10 02:48:46
2025-01-10 16:17:31
2024-11-29 23:13:56
2024-11-19 07:13:36